1993年
第一屆世界女排大獎賽的總決賽在 1993年定於香港舉行,至於分站賽賽事分別在其他六個亞太地區(日本、泰國、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以及臺灣)舉行,是 次比賽有古巴、俄羅斯、中國、巴西、韓國、日本、美國和德國等八支球隊參加。在總決賽中,巴塞隆納奧運會冠軍古巴女排以盤數3-1擊敗中國女排而首奪錦 標,並贏得40萬美元的冠軍巨額獎金。
1995年
比 賽確立了往後幾年中延續實施的小組單循環賽制模式,八支球隊分成兩個小組作單迴圈比賽,小組成績最佳的首兩名再進行交叉半決賽,勝方將進入最後決賽決出總 冠軍。另外,這一年的賽事還首次突破亞太地區以外舉行分站賽,FIVB將兩站分站比賽分別移師美國夏威夷檀香山以及巴西舉行。最後比賽結果出人意料之外, 賽前未被看好的美國隊爆冷擊敗衛冕冠軍巴西隊,並首次獲得冠軍。
1998年
主 辦單位再度改革本屆比賽的賽制,增設第三名爭奪戰,同時,是次比賽也被推廣到更多國家和地區舉行,印度首辦了其中一站分站賽,而在泰國清邁舉行的分站賽則 吸引成千上萬的熱情球迷前往排球賽場為參賽各隊呐喊助威,間接促使泰國大力發展女排運動。這年的總決賽在香港回歸後首次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當年共有超 過1萬人次的球迷進入主場館觀看比賽,巴西隊在最後的決賽中擊敗俄羅斯女排,第三度稱后,古巴女排則在艱難地擊敗獲得主場球迷支持的中國女排,獲得一枚銅 牌。
1999年
當年的總決賽首次 在中國雲南玉溪舉行,俄羅斯隊在名教練Nikolai Karpol帶領下,以高舉高打的戰術力壓勁敵衛冕冠軍巴西隊,她們僅僅耗時1小時,就以盤數3-0打敗這支南美三屆盟主,繼1997年之後再度獲得冠 軍,共有4200名觀眾在決賽當日到現場觀看比賽。而中國女排在先失一盤的情況下,反勝義大利隊3-1奪得銅牌。
2000年
是 次大獎賽總決賽首度移師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在Philsports Arena有10,750名現場觀眾收看。 90年代世界三大賽八連冠的古巴女排,在這一屆比賽中再次展現其強橫實力並奪取冠軍,和悉尼奧運會一樣,黑色橡膠壓倒俄羅斯女排奪冠。 她們在年底FIVB評選‘世紀最佳’獎項中被提名角逐‘世紀最佳女子排球隊’。這一屆比賽還首次頒發個人獎項,中國老將李豔奪得了‘最佳自由人’獎項。
2001年
澳門特別行政區首次獲得決賽週主辦權。八支世界最強隊伍:美國、中國、俄羅斯、古巴、巴西、日本、韓國及德國雲集澳門,於8月22日至26日進行決賽週賽事。結果由美國隊得到是年的總冠軍。
2009年
世 界女排大獎賽於7月31日至8月23日舉行,參賽隊伍為12隊,歷時四週,前三週屬分站賽事,每個分站均有四隊女子排球隊參加單循環賽事,同一週均有三個 分站賽事進行,第四週的總決賽(決賽週)則在日本東京舉行。 分站賽總排名由每隊三站共9場賽事的成績決定,總決賽主辦國日本連同其他五支分組賽總排名最高球隊將晉級總決賽爭冠軍。
世界女排大獎賽 - 賽制

歷年分站賽事的參賽隊數目不同(8—12隊),而參加總決賽隊伍數目和總決賽的賽制亦不統一(參加總決賽隊伍數目由起初的4隊到2003年增至6隊(註:2001年更全數8隊自動晉身決賽週)。 總決賽主辦國的參賽隊則會自動晉身總決賽,不受分站賽總成績影響。

2000 年以來初賽參賽隊數統一為12隊,參賽席位由水準較高的東亞、歐洲和美洲國家所瓜分。 大獎賽比賽歷時四週,前三週屬分站賽事,每一分站均有四隊女子排球隊參加單循環賽事,同一週均有三個分站賽事進行,即是說每隊參賽隊伍要先經3個分站共9 場比賽,成績最佳的首5名(不包括總決賽主辦國)連同總決賽主辦國進入總決賽。

以2005年為例,總決賽6強以單循環分組賽方式決勝。(2004年是最後6強分2組,每組3隊爭2個半決賽席位;2005年又改回03年的最後6強以單循環分組賽方式爭霸; 至於2002年的最後4強以單迴圈分組賽方式比拼,首兩名爭總冠軍,另外兩隊爭總季軍。)

世界女排大獎賽 - 2003年的特殊賽制與中國隊首次奪冠
傳 統上,世界女排大獎賽的分站賽事多數在亞太地區舉辦,總決賽更必定在東亞地區舉行,但在2003年因非典型肺炎在東亞地區蔓延,國際排聯決定將大 獎賽全程(初賽和總決賽,改為各歷時一週)改在義大利舉行 - 初賽將12強分成兩組,每組以單循環分組賽方式比賽,兩組的前3名成為總決賽最後6強,6強在第2輪總決賽中再以單循環分組賽方式比賽,決定冠、亞、季軍 誰屬。 最終,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女排大獎賽的總冠軍。
世界女排大獎賽 - 參賽資格
亞洲、歐洲和美洲各有四隊參加;以2005年為例,亞洲區以洲內世界排名最高四隊(中國、日本、韓國、泰國)參加,歐洲以預選賽決定參賽資格(德國、義大利、荷蘭、波蘭),美洲以2004年泛美運動會女排賽頭四名(古巴、美國、多明尼加、巴西)出線。